
過去數十年來,各國政府為了建構「績效導向預算」(或稱新績效預算」)制度,有過許多的改革和努力。試問績效導向預算制度的目標和意涵為何?推行績效導向主要的障礙和限制為何?【AB15公共管理考點混合題庫解析.志光出版】、【AB97. 行政學必勝訣,志光出版】
解答:
〈一〉績效導向預算的意涵
由於1990年代新政府運動倡導企業型政府,要求公務人員應具企業態度,對民眾澈底重塑傳統官僚體系文化,預算制度亦相對必須採「績效
導向預算」精神編列。
〈二〉績效導向預算的特徵及目標
績效導向預算要從傳統預算的「防弊」設計,轉換為以「興利」為主的預算制度,其精神就是彈性、目標與績效。
1、彈性:「不細分部門預算項目」及「允許年度結餘預算保留至下年度」。
2、結果導向:主張把防弊措施去除,改以「結果」。
3、績效掛帥:強調績效評估。
〈三〉績效導向預算的限制與改善策略
從委託─代理人的理論觀之,授權關係一旦建立,更可產生「代理人問題」, 包括:
1、結構性限制:〈1〉資訊不對稱。〈2〉隱藏行動。〈3〉道德風險。
2、改善策略:預算資訊透明化與預算績效指標管理
每周一郭雋老師會持續在"志光網路書局的專欄中"與各位好朋友分享國考知識話重點,內容針對政治學、公共行政三合一〈行政學、公共政策、公共管理〉…等相關必勝訣竅。歡迎讀者準時鎖定。